(相关资料图)

近日,暑假将至,旅游城市愈发热闹,古城的摊位也越来越丰富。不同于首饰摊、小吃摊卖实体商品,中山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热带鱼”选择了“知识摆摊”,开始贩卖“哲学咨询、治愈聊天、意识探索......”,凭专业知识提供付费服务。

“知识摆摊”听起来是新鲜事,其实就是把摄影棚、咨询室、事务所等搬到了马路边,茶余饭后的闲谈中,三言两语的打趣下,在这种轻松自在的环境里,为路过的人们排忧解难。看似“佛系”实则快活,一天做个三五单便能尝到初创业的满足感。

“知识摆摊”听起来是纸上谈兵,但却为大学生们探索到更多的可能性。从校园走进街头小巷,从书本走进寻常百姓,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更需要关注社会热点与行业发展,同时还需要个人有一定敏锐度和沟通能力。准确来说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加强版。

“知识摆摊”听起来像是商业噱头,却催生了文化产业发展新业态。以知识对话的场景,可以是古今交流,可以是跨行联通,也可以是心灵的疗养。一方面可以创造更多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提供了多方位的岗位选择,给更多“初来乍到”的年轻人一点就业“小灵感”。

然而,“知识摆摊”毕竟只是摆摊,就业承载量十分有限。值得思考的是,毕业季的浪潮太汹涌,他们只有带着那份“少年梦”,保持躬耕不缀的“学生心态”,持续接地气的探索,才能够逆流而上、乘风破浪,不被拍在沙滩上。(枣阳市委组织部:高冉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