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第0725期领导力修炼】王国钟 :提升领导力,高管必须躬身入局!

《稻盛和夫:成事之人,必懂的5大人生法则(值得收藏)》

导读“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的人想随波逐流,有的人想迎难而上; 有的人渴望平淡是真,也有的人渴望轰轰烈烈,但殊途同归,我们最终都是想获得幸福。大部分人都怀有一颗良善之心,但是要如何做才能将其落实到生活和事业中呢?要如何做才能持之以恒,成为自己的人生法则呢? 本文汇总了稻盛先生对人生法则的一些精彩论述,希望您品读完后,能从中受益:

作者:稻盛和夫

转载自:管理晨读(ID:guanlichendu)

一、“心想事成”是宇宙的法则

事情的结果由心中如何描绘而定。如果心里总是思考“无论如何都要成功”,那就一定能够成功;“可能不行,也许会失败”,这种想法占据内心时就会失败。 内心没有呼唤过的东西,不会自动来到自己身边,现在自己周围发生的所有的现象都不过是自己内心的反映。所以我们心里不应该有愤怒、憎恨、嫉妒、猜疑等,不要在心里描绘那些带有否定性的、阴暗的东西,而应该时常抱有梦想,在心里描绘积极的、美丽的事物。只要这样做,实际的人生就会变得美好。 换言之,心态决定了人生。人生是心境的反映,万物由心生,万法由心造”。这不仅是佛教思想,其他宗教也有类似的教义。 我已经反复强调过,“思维方式”“热情”和“能力”这三要素的乘积便是人生和工作的结果。三要素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思维方式”。 一个人的心境、心态、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都会在其人生中反映出来。我把这个道理称为“心想事成”。 佛教教义中有“因果报应”之说。为了讲明白这个道理,我曾举过各种各样的例子。其中,我引用得最多的说法是“思念造业”。佛教中的“业(Karma)”即因果报应中的“因”。 心念是因之根源,有因必有果。换言之,一个人的想法与思维非常重要,切不可心生恶念。这便是释迦牟尼佛祖向世人开示的真理。 此外,中国有句老话叫“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意思是“常做善事、积阴德的家庭,势必会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

我们常说“德”,简单来说,所谓“德”就是“心怀利他之心”。以慈悲之心体谅他人、帮助他人者,便是有德之人。 所以说,“拥有崇高的哲学思想”并非成为道德高尚者的必要条件,只要能够坚持一生为世人、为社会做奉献,就是一个有德之人。虽说“万物由心生,万法由心造”,但心念并非立即显现。正因为如此,即便我再怎么拼命强调“心想事成”是宇宙的法则,许多人仍然难以接受和理解。 恶念并非立刻能结出恶果,善念也并非立刻能结出善果,因此世人往往对“因果报应”之说难以信服。 但只要以30年左右的时间跨度来看,情况就不一样了。 上了年纪的人可以20年、30年的跨度,来回顾自己从年轻时到现在的人生轨迹,也可以同样的方式审视别人的人生,看看他们过去如何,现在又如何。 有的人幼时命途多舛,中途命运好转,晚年又落魄潦倒;有的人从小家境富裕、生活幸福,可在毕业踏上社会后,却整日辛劳、吃尽苦头。 每个人的人生可谓千差万别,但只要以一定的时间跨度来看,就能发现,短则10年,长则30年,心态与结果往往相符。 因此,我之所以强调“心想事成”,并非想宣传“想法立刻能成真”的唯心论,而是倡导大家“要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总之,如果纵观人的一生,就能明白“心想事成”是真实不虚的道理。我认为,这便是世间的法则。

二、改变思维方式,就能扭转人生

怎样做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更美好、更幸福,我用下面这个方程式来说明: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就是说,人生和工作的成果由上述三要素相乘而不是相加得来。 首先,所谓能力,也可以说是才能、智商,多半是先天的资质,包括健康以及拥有运动神经等; 而热情是指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的程度,这是后天的要素,可由自己的意志来掌控。 这两者都可以从0分到100分幅度内打分。 因为是相乘的关系,有能力却缺乏热情的人,分数不高,结果不好;相反能力相对不强,但因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发奋努力,在人生和工作中充满燃烧般的热情,这样的人取得的成果,遥遥领先于那些有能力的懒人。 而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甚至可以说“思维方式”决定了人生的结果。“思维方式”这个词有点笼统,它是指人的心态,人对于人生的态度,也包括哲学、理念和思想等等。为什么“思维方式”最重要,因为它有正负,它可以低于零分,可以从负100分到正100分范围内打分。 因此刚才也讲了,能力强,热情高,但“思维方式”的方向错了,“思维方式”是负值,因为三者是相乘的关系,结果就导致一个相应的负值。 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我大学毕业正逢就业困难期,因为没有门路,多次就职考试都不被录用。 既然无法正常就业,不如干脆去当一名“知识型黑社会成员”。在这个弱者吃亏的不合理社会中,加入讲究义气人情的黑社会或许更有出息。当时我就抱有这种扭曲的心态,相当认真地思考过这个问题。 当时如果真的走上那条路,我可能会成为一个小小的黑帮头目,略有名声,然而在那样一个组织里不管多么强悍,因为“思维方式”是扭曲的、是负值,就不可能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那么正面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不必想得太复杂,用常识判断就行。 总是积极向上;有建设性;有感恩心;有协调性、善于与人共事;性格开朗、对事物持肯定态度;充满善意、有同情心、关爱心;勤奋;知足;不自私、不贪欲;等等。这些语汇似乎都是老生常谈,是小学教室里贴的标语,是简单的伦理观、道德律。 正是这些,才是绝对不可忽视的真理,我们不仅要用头脑去理解,而且要让它们占据我们的心灵,变成我们的血肉。

三、觉得不行的时候,才是工作的开始

“挑战”这个词,听起来振奋人心,很有气概。要成就新事业,就必须持有“无论如何都要干到底”的斗争心。如果不是这样,只是把“挑战”这个词挂在嘴边,光打雷不下雨,那就不过是空话而已。 我认为,只有不管遭遇什么困难,都能顽强努力、坚决克服困难的人,才能从事挑战性的事业。当各种形式的困难和压力向我们袭来时,我们往往会畏缩不前,或者改变当初的信念,妥协退让。 而战胜这样的困难和压力的能量,来源于当事人持有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心。“绝对不能输,一定要成功。”必须燃起这种激烈的斗志。在京瓷内部经常说:“觉得不行的时候,才是工作的开始。” 不管遭遇什么困难,都决不放弃,坚韧不拔,不断拜访客户,努力获取订单。如果将这种努力做一个比喻的话,就是滴水穿石。 就是说,仅仅是一滴水的话,当然无法穿透岩石,但只要无止境地持续不断,哪怕是小小的水滴,也能洞穿岩石。 用这种强烈的意志不断挑战,最终必能杀出一条血路。 事实上,既没信用,又没实绩,也不属于任何财阀的京瓷,从那些似乎不可能取得订单的公司那里拿到了订单。除此之外,京瓷也拿到了其他大型电器公司的订单。 京瓷就是这样一家企业,用顽强的意志挑战困难的局面,获取被认为不可能取得的订单。 而且,不管订单的技术难度有多高,都拼命努力,全力争取在约定时间内交货。就这样不断开拓新客户,不断提升业绩。 这个时候,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可能性,持续不断探索解决之道。迄今为止,不管遭遇怎样的困局,我都会想:“以前的方法或许不行,但一定可以找到其他方法,杀出一条血路。” 进而拼命思考打开困局的方法。不管面对怎样严峻的、困难的状况,都要绞尽脑汁,思考一切条件,探索克服困难的具体方法。 要想挑战获得成功,必须像这样努力钻研创新,就是思考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并秉持“不离不弃”的姿态。所谓挑战,并不是单纯的勇气,也不止是坚韧不拔;也不是仅仅相信可能性就行。必须彻底地思考怎么做才能打开困难局面的具体方略。 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相信自己的可能性,决不放弃,坚韧不拔,持续思考,钻研创新,“这么做试试,那么做试试”,只有付出了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能打开困难的局面,从而挑战获得成功。

四、善行利他,是人生的修行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人生的目的都是确定的。这个目的就是为社会,为他人尽力,人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出生的。除此以外,没有其他任何目的。那么,为什么说人是为了“为社会,为世人尽力”才来到这个世界的呢? 这是因为,只有积善行,才能消除前世积累的罪孽,不净和恶业。这个善行就是为社会,为世人尽力的“利他行”,不需要花费什么金钱,而是首先要拥有关爱和体谅之心,从这里开始就行。 只要抱有一颗真正为所有人好的和谐美好之心就可以了。“利他”这个词,换个说法就是爱,就是关怀和体谅,为他人好。这样的心态次数越多越好,次数越多就越能消除“前世积累的恶业”。因为,有“前世积累的恶业”,这种因缘导致的结果导致我们的人生遭遇挫折。 为此,我们要在现世努力为社会,为世人尽力,努力践行利他,努力思考利他。 努力这么去做,坏的因缘就会不断被消除,我们的命运就会因此而不断好转。 只要能解放内心的真我,我们的人生就会发生巨大转变,就会进入幸福美好的状态。因此,我们必须践行利他。这个利他行的第一步,就是让自己的家人获得幸福,就是守护自己的家人。 因为大家不是我们自己,所以真正对他们好就是利他。大家哪怕对别人不管不顾,但对自己的家人却总是很爱护的,这就是利他的这一步。 接下来,如果你是中小企业的经营者,那就要努力照顾好员工,这也是利他。 企业变得更大时,就要关照股东。甚至是股东,还要关爱客户。 企业更加发展壮大时,就要关注区域社会,还要关心国家,甚至要关爱地球。利他这个事情,是需要层层不断扩大的。 如此这般地实践利他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消除不好的因缘,这就是修行。所以,现世对我们来说,就是通过行善不断进行自我净化,自我纯化的时期。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方面,人生就是纯化心灵的旅程,而另一方面,现世还可以说是净化心灵的道路。 只要我们不断实践利他,我们的命运就一定会向好的方向转变。

五、用位于灵魂核心的真我来做判断人生中的一切问题

人心的中心部分存在着“灵魂”,灵魂的最深处存在着应称之为核心的“真我”。所谓“真我”,用“真善美”三个字来形容最为贴切,它是最纯粹、最美好的心。这种充满爱与和谐的、清澈的“真我”,存在于所有人的心灵深处。但是,经受世间波涛的冲击,历经各种酸甜苦辣,我们会掌握各种各样附着在“真我”之上的知识和经验。这些在佛教中被称为“业”。覆盖着“业”的“真我”,就是“灵魂”。 佛教主张轮回转生,也就是认为重生是存在的。人在很多次“重生”的过程中,积累了各种各样的经验,造就越来越深的“业”。有时候我们会说,“那个人的灵魂不好”,这指的是那个人在这世上积累了不好的“业”,也就是不好的行为、想法、经验、知识等。 出生来到这世上的时候,我们已经拥有“灵魂”,在“灵魂”的外侧,包裹着“本能”这个东西。刚刚出生的婴儿,不需要任何人教,就能从脐带被切断的瞬间,张开嘴开始肺呼吸,然后吮吸母乳摄取营养。这些全都是本能所形成的“业”。 接下来,包裹在本能外侧的“感性”逐渐发育。随着不断成长,婴儿开始张开眼睛看外界,开始听到声音,感觉不舒服就会哭泣,向父母求助。诸如此类,这说明感性在逐步形成。接下来,感性的外侧又裹上了“知性”。到了两岁左右,当感觉和感情充分发育时,知性就开始萌芽。 就这样,心这个东西,最中心的部分存在着包含着“真我”的“灵魂”,在“灵魂”的外侧则包裹着本能、感性、知性,就像洋葱的皮一样层层包裹。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心”这个东西。

那么,在判断事物时,这个“心灵结构”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一方面,基于“本能”做出的判断,得失就成为基准。比如,人就会把是否赚钱、对自己是否有利作为基准,做出判断。 另一方面,依据“感性”做出的判断。比如“讨厌这个做法”“喜欢这个人”,等等。这样的判断,即使一时行得通,也不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 那么,用“知性”做判断会怎样呢? 条理分明,思路清晰,逻辑通畅,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知性并不具备对事物做出决断的功能。 不管多么讲究逻辑,这个逻辑实际上往往还是基于本能和感性做出的判断。 就是说,用本能、感性或知性,并不一定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越是人生中重要的局面,越是决定事业走向的关键判断,就越是需要发自基于“真我”的“灵魂”。“真我”,用“真善美”三个字来形容最为贴切,它是最纯粹、最美好的心。 所谓“发自灵魂的判断”,归根结底,就是以“作为人,何谓正确”为基准做出的判断。不是以“得失”,而是对照单纯的道德和伦理,以单纯的“善恶”作为判断的标尺。 换句话说,就是做符合正道的判断。让这样的规范在自己的心中深深扎根,即使碰到未曾经历的局面,或是遭遇必须迅速做出判断的事态,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把人生和事业引向成功。

免责声明: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文章综合来源网络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后台联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