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常言道“养娃费妈”,但比起为孩子的教育操劳,更让人发愁的是,父母还在操心,孩子先“躺平”了。是学习的选择太多导致选择困难,还是给娃的压力太大?遇到“躺平”娃,很多父母都会想着激励孩子动起来。但这样其实治标不治本,因为问题的本质往往在于父母的教育方法,压抑了孩子的上进心和自驱力。


(相关资料图)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果壳童学馆 (ID: guokr_kid)

文丨立正妈妈 编辑丨羚羊 编版丨Luna

周末,把娃送进兴趣班,几个相熟的妈妈约着就近喝个下午茶。

刚一坐下,豆豆妈就愁眉苦脸地求助:“咋办啊?我家这钢琴班都上了一年了,每次练琴还是鸡飞狗跳的。”

众妈一听,七嘴八舌开始发表意见:“是不是你要求太高啊?”、“平时是不是课太多,压力太大啦?”、“娃要是真不喜欢,不然就换一个他喜欢的吧!”

豆豆妈听罢,重重叹了一口气:“问题就出在这!他也不是说不喜欢,但就是不想上课、不想练琴,只想随便弹弹。 你物质诱惑,他不在意;你让他参加比赛,他没动力;你鼓励他考级,他没兴趣;一天到晚懒洋洋的,就像个退休小老头!

一旁的小雨妈听完,激动地直拍桌子:“怎么那么像我家闺女,一点上进心都没有。啥兴趣爱好都没有,干啥都没动力,问啥都说无所谓!你推一下,她动一下,真是愁死人了! ”

可是,“躺平派”不是天生的。 每一个看起来“不思进取”的小孩,背后的经历都没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我见过最没“上进心”的小孩

都有这3个特质

面对一个推不动、说不听、骂无感的孩子,家长时常一股无名火冲上脑壳,随时想炸裂。

忍不住问天问地:“这娃怎么自己就没点上进心呢!”

但其实, 每一个被扣上“不上进”帽子的娃,内心都有着难以言说的委屈。

1. 孩子提不起劲,先看看家庭氛围咋样

一个父母每天在孩子面前躺平,总是丢孩子自娱自乐的家庭,孩子耳濡目染,大多对生活也“提不起劲”。

一个父母积极自律,有计划有干劲,对自己有一定要求,时常一起学习、互动、出游的家庭,孩子也很难对自己“毫无要求”。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从父母身上寻找对生活的认知。家庭的整体氛围和节奏,勾勒出孩子内心对生活的不同憧憬。

如果家庭环境过于消极与懒散的成长环境,孩子自然觉得生活索然无趣,对什么都心不在焉,提不起劲。

2. 习惯“被安排”,不愿动脑

当代家长对孩子有多上心,就将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有多满。

“早晨起来晨读古诗,边吃饭边听英语音频磨耳朵,午饭后看半小时书,放学回家的车上,顺便把英语打卡录了,吃完晚饭上一节直播课,做完作业跳个绳当放松,睡觉还得听着古诗音频入睡……”

图源丨《亲爱的小课桌》徐敬凯妈妈将孩子每天的学习安排得密不透风

每天的任务清单一目了然,但活在计划表里的孩子却迷失了自我。习惯了父母追在后面耳提面命,时刻督促,渐渐的就不再愿意自己动脑。

心理学大师霍妮(K. Horney)提出了一个词:“ 应该之暴虐(tyranny ofshoulds)”。

当生活如同在暴君统治下毫无自由,只有“应该”和“不应该”,民众慢慢就会失去自我意志,忽略自己的感受、想法、需求, 最后变得:无欲无求、随波逐流、痛苦迷茫、消极懈怠……

如果父母事事给孩子规定、计划好,从未曾倾听过孩子心底的声音,没关注过孩子的喜怒哀乐。慢慢地,不被看见的孩子,也就“看不见”自己。

如同提线木偶般,失去了动力,也失去了想法。随之被贴上的,就是“不上进”的标签。

图源丨《亲爱的小课桌》在假期里被迫写完了376张试卷的凯凯,面对众人询问,却支支吾吾地说自己“没名字”

3. 经历长期打压,变得“习得性无助”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花了30年时间对上千人进行跟踪研究,最后发现了一个深藏在父母养育方式中,对孩子成长影响巨大,却被众人忽略的重大秘密:

大部分在学习和生活上问题重重的孩子,并非真的能力不足,而是一路伴随的挫折感连连,让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了悲观情绪。

塞利格曼把这种表现称作 “习得性无助”——一种因为长期的负面经历,所形成的错误的评价方式。对自身和事件消极评判行为,对现实感到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

而这种“习得性无助”的解释风格形成,跟从小的养育方式有着巨大关系。

图源丨《地球上的星星》

如果成长过程中,经常遭受挫折和打击,孩子就容易对自身充满了怀疑,对世界充满的悲观,也更容易形成低自尊的人格。久而久之,这种“无助”会变成终身的“心理习惯”,扩散到新的情境中。

“我不行的,我做不到,所以我放弃。”长期对自我的负面解释,让孩子慢慢就放弃尝试,屈服于现状,变得一蹶不振。

孩子是不思进取吗?不,他们是放弃自我了。

图源丨TED《如何养出成功的小孩而不过度管教》

“不上进”孩子的积极养育之道

何为“上进心”?指的是“一种强烈想要变得更好的意愿。”

老话说得好:“你不能靠揪拉帮一颗豆苗成长,要给它阳光和雨露”。培养孩子的上进心也是如此。不靠激励、说教、训斥,而靠燃起内心的小马达,让小种子自发破土而出,向阳生长。

如何做?这三招积极养育之道,传授给你。

1. 想要娃积极,家长先做好榜样

许多人以为学霸的产生,是拿着鞭子的虎妈狼爸一路逼出来的。但安徽省状元的董吉祥在接受采访时却说:“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之后,也不会说什么,就是在家中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无形之中也就让我的心静了下来。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而打破了高考分数记录的广西状元杨晨煜,身后的那位慈母也曾说过:“我从来不会让孩子去学习,而我自己拿着手机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父母的言行里藏着孩子成长的道路。积极向上的心态,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孩子树立的学习榜样,才是助力孩子上进的发动机机芯。

图源丨《小欢喜》

2. 多放手,给予孩子自主权

在斯坦福大学任教务长近十几年,带过20000名新生的Julie Lythcott-Haims(朱莉),曾在在TED的演讲《如何养出成功的小孩而不过度管教》中,一针见血的指出:

清单式的童年,父母的过度帮助,过度保护和过度指导,会剥夺了孩子建立自我效能的机会。

图源丨TED《如何养出成功的小孩而不过度管教》

习惯了被安排的孩子,活不出自己的人生。

一丝不苟的清单式育儿,养出来的是被裁剪了枝叶,死气沉沉的盆栽,而不是拥有无限生机和可能性的苍天大树。

图源丨《地球上的星星》

比起每天疲于奔波在培训班间,填鸭式的打卡、刷题,盯着孩子完成了多少项任务,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才是真正能让孩子学得更多,走得更远的关键。

放手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拥有更多自主权,会激发孩子更多的思考、规划和行动,让他们在实践、犯错中反思和成长。

图源丨《了不起的妈妈》

比起催促孩子前进,不如停下来听听孩子的心声;

比起无微不至地安排孩子的生活,不如试着多放手,允许他们制定自己的计划表;

比起时刻担忧孩子碰壁,不如让他们自主去探索,在实践中感受每个梦想的实现,都必须要拼搏进取。

找到自我效能的孩子,也就找到了父母期待的“上进心”。正如《心灵奇旅》里所说的: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但拥有“火花”的孩子一定会闪闪发光。

3. 培养孩子“习得性乐观”

股神巴菲特曾经说过:“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鼓励他全力以赴地去追求,并发挥得淋漓尽致。”

图源丨《了不起的妈妈》

这也是《教出乐观孩子》提出的培养 “习得性乐观”的三步法—— “预防、掌控感与强化”

通过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有能力”、“有价值”、“表现出色”,来实现“表现满意”。从而建立对自己行为的认可,对自我认知的认同,营造出面对困境时迎难而上的乐观心境。

当一个孩子自带正面积极的情绪,对事物拥有乐观的解释风格,对人生拥有自我掌控感,那么,内心的小宇宙只会爆发出无限的动力。

这种掌控感,就是“上进心”的重要来源。

图片来源:《北鼻的异想世界》

自父母的爱和信任,是“上进”这颗种子向阳而生的肥沃土壤,是孩子勇往直前的最大底气。

作者 | 立正妈妈,亲子作者,人社部高级儿童情商管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儿童阅读推广人。

参考资料

[1]《心理治疗基础》(美)布鲁斯E.瓦姆波尔德, 袁小燕 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20.10.

[2]《教出乐观的孩子》(美)马丁·塞利格曼,卡伦·莱维奇,莉萨·杰科克斯,简·吉勒姆 著, 湛庐文化 出品,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05

[3]《全国68个高考状元,家庭教育惊人相似!》 作者:豫知一二, 网易,2020.08.01

[4]《How to raise successful kids — without over-parenting》Julie Lythcott-Haims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