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篇
【心尧爱旅行】
✈️
(相关资料图)
上一篇我们一起欣赏了“不那么云冈的云冈”,这一次来看看特别云冈的云冈吧。
云冈石窟中有一部分是禁止室内拍照的,虽然网上也盛传着不少照片。这一趟也遇到游客趁保安不注意借机偷拍,很多。
自己心里有条底线就行了。自觉,其实是件不容易的事儿。
想起初中一年级第一堂语文课,年轻的老师给12、3岁的我们讲“君子慎独”。年少懵懂,但这四个字的影响力在未来漫长的人生中从未缺席离去。
特别云冈的云冈,特别深刻的记忆。
此行之前特意看了几部纪录片,让混乱的认知变得清晰起来。但是在真的面对云冈石窟大小254座窟龛、51000余尊造像的时候,猛然头脑空白。
心跳仿佛有一秒钟的停止,由视觉传达而来的震撼感慢慢从头顶蔓延至全身,借着五感铺张开来。
云冈石窟,我真的站在你面前了。
我们依照石窟开凿年代的三个分期将参观线路分成三大块儿,每参观完一个时期就休息一下,消化消化。
第一期:早期。昙曜五窟(16-20号窟)
第二期:中期。北魏迁都洛阳前(16号窟以东)
第三期:晚期。北魏迁都洛阳后(20号窟以西)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云冈石窟布列在东西绵延约一公里长的山崖上,参观顺序或者由东向西,或者自西至东。
我们选择了后者。就按照参观顺序来整理照片吧,都是允许拍照的洞窟哦!
(一)第三期:20号窟以西
时间在太和十八年至正光五年(494-524)之间,是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凿的,多中小窟龛。
此时虽然政治中心南移,但平城仍然是佛教重地。未随迁都而去的官吏以及民间信仰佛教的团体、个人,开始接手石窟的开凿事宜,继续这项工作。
这一时期雕凿的佛像多面形清瘦、长颈削肩、褒衣博带。同时窟顶飞天伎乐增多,雍容且秀雅,奔放又内敛。这些矛盾的词汇在这里毫不突兀,完美融合。
此时的佛像已渐渐完成了中国化的转变,面庞、身型、着装均有明显改变,忠实体现了云冈晚期的特征。
很多石窟前都有警戒线拦着,有少部分可以自由靠近或者半蹲着进入。此时觉得带超长焦来的人们好幸福!
(二)第一期:16-20号窟
这里承载着最多的故事,集中着最多的游人,收获着最多的赞叹。一波波旅行团潮水般涌来又散去,远处树荫下集中着热爱绘画的男女老少。
16-20窟开凿于北魏和平初年(460-465),主持开凿工作的是我们上篇介绍过的高僧昙曜。所以这五个洞窟又被称作“昙曜五窟”,是具有典型犍陀罗艺术风格的早期大像窟代表作。
第20窟内的大佛是云冈石窟的象征,就像云冈的形象大使一样,出现在各种媒体、文创、餐饮形象中。
主佛为一坐像,高达13.7米,结跏趺坐,施禅定印。仔细观察面部,大佛高鼻深目,袒右袈裟,带着深厚的西域情调。
其实刚刚西侧高处的一个平台上,也是拍大佛不错的地方。可以拍到大佛的侧脸以及旁边的胁侍佛。
之前我们分享过一个讲云冈石窟的纪录节目,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王楠老师主讲。记得王老师说,20窟的这尊大佛其实不是最大的,一开始洞窟前是有木质窟檐的,毁了以后露出大佛,才显得它尤其高大。
也正因此,这尊大佛成为了后来云冈石窟的代表。承担起代言人和吉祥物的双重责任。缘分呐~
(三)第二期:16号窟以东
一路从西边看到这儿,歇了几次。其间喝完两瓶水,数次掏手机查资料,相机拍光一块电池,把长椅上不知谁留下的香蕉皮扔到垃圾桶里,站在画画人旁边安安静静看人家下笔如有神,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来回回……
第二期的这几个窟集中了很有代表性的姊妹窟(内部连通的双窟),比如第5、6窟,第7、8窟和第9、10窟。
这一期,是北方石窟中国化的开始,开凿于和平六年至太和十八年(465-494),是迁都以前开凿的,也是云冈石窟的鼎盛期,最具太和情调。
不过这一片也是限制拍照最多的地方,所以没有室内照片。
第5窟前的这组窟檐为清代修建,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两间。
看过的风景会记在脑海里,虽然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变淡,但总有些片段和瞬间是深藏心底的。只要一个契机就会被唤醒,重新鲜活。
所以东边的这几个洞窟建议大家看纪录片和相关书籍哦!里面高耸壮美,精致绝伦,无论是佛像、飞天、菩萨,还是传统建筑、花草,都气势恢宏,极尽生动。
余下还有几个窟,我们也没错过:
————
云冈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云冈是我们到访的第一个石窟,在心尧长长的石窟寺清单中还排列着众多大大小小的石窟。
以后有机会的话想走一趟甘肃河西走廊,还有河北响堂山,以及南方留存的众多石窟。
文章最后放上我们之前分享过的那个纪录节目,拍的非常不错,分享给同样想了解云冈、初识云冈、热爱云冈的朋友们。
(点击下面两张图片,可以分别阅读上、下两篇哦!)
我是心尧,热爱并记录生活。
欢迎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心尧九十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