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2日,端午节,上海觉群诗社接续古俗,在玉佛禅寺内举行首届端午诗歌节。除了吟唱诗词的音乐会、诗词擂台、诗词楹联诊所、制作香囊、结手绳、扇面DIY等活动外,复旦大学胡中行教授还在现场以“端午话屈原”为题开讲,介绍端午习俗,谈谈屈原这个人物。本文为讲座前半部分的录音整理。
胡中行老师在讲座现场
清明、端午和中秋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2008年与清明、中秋同时被国家定为法定节假日的。现在我们有七个国定假日。这七个假日有个特点,就是传统节日的比重大大增加。我们小时候的节日政治性特别强,劳动节、国庆节,还有元旦、春节,其中只有春节是传统节日。而现在清明、端午和中秋的入选,大大增加了国定假中传统节日的比重,振兴传统文化的意图非常明确。我们中国不能像过去一样,“打倒孔家店”,而是要有传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端午节又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占据22项,端午节、粤剧、书法、篆刻、剪纸等名列其中。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这体现了端午节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我们现在对节日有误解和异化,把所有节日都变成了旅游节。比如我和朋友在端午节就聚不起来,一个到新疆去了,还有个去了别处。把节日当成旅游节,感觉这是一种异化。实际上我们对端午节的理解也是很肤浅的,只知道吃粽子、赛龙舟,你还能讲出什么?雄黄、菖蒲、艾草,对吧?那么我们来看看,古代怎么过的?
端午习俗是极为纷繁复杂的,绝非赛赛龙舟、吃吃粽子那么简单。我们看明朝皇宫里面是怎么过端午节的。比如明代《酌中志略》所记当时的宫中端午习俗:“五月初一日起至初五日止,宫眷内臣穿五毒艾虎补子(贴于官服前胸后背的图案织物)蟒衣。门两旁安菖蒲、艾盆。门上悬挂吊屏,上画天师或仙子仙女执剑降五毒故事,如年节(春节)之门神焉。悬一月方撤也。”
他是五月初一一直到初五,也就是端午节正式的前面五天就开始了。“宫眷内臣”,就是妃子、宫女、太监们,他们要穿什么呢?穿五毒艾虎补子蟒衣,也就是在胸口要贴一个图案。五毒,就是五种毒虫。蟒衣,也是相当于龙袍。“门两旁安菖蒲、艾盆,门上悬挂吊屏”,就是挂一个吊屏在门上,上面画的是什么呢?是道教的张天师,或者仙子、仙女拿宝剑降五毒的故事。这就像过春节的时候门口挂的门神。中国的门神是哪两个人?秦琼和尉迟恭。“悬一月方撤”,就是端午节时这个屏风要挂一个月。
《古今图书集成》说到端午,竟列举了60个州县的不同习俗,涉及从北到南十个省份。可见端午习俗是五花八门,非常多的,我们不要认为一到端午就只是吃粽子。
诗歌节现场的楹联书写与扇面题词
名称的由来
端午的“端”是什么意思?就是开始的意思,端,开端。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所以“端五”就演变成了“端午”。原来的“端五”,是指每个月开始的第五天。
大家可能没想到,端午实际上是个不好的日子。古代把农历五月叫做毒月,把五月五号叫做恶日,这一天是要格外小心,所以我们不要祝端午愉快,要祝端午健康,因为这是个关于健康的、卫生的节日。
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五毒并出。据《礼记》,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端午跟兰花有密切的关系,开始的时候就是用兰花来洗澡,有消毒的作用。所以,端午的第一个习俗,就是洗澡,而且是洗兰花澡。《吕氏春秋》说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上说:“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以浴驱邪。
端午要排毒,所以在这一天,挂菖蒲、艾叶驱鬼,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避疫。驱鬼和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因此在端午节,我们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卫生、抗疫。
不吉的传说
认为端午节不吉利,这个传说非常多。《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五月五日不能生孩子的,五月五日生的人,男的要害他的父亲的,女的要害他的母亲。
《论衡》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孩子正月生日是不吉利的,五月也是不吉利的。尤其正月初一。“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举,就是养,不能养五月五日生的孩子。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他是个王子,要到外面农村里面去养大,然后再回来。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史记》里面有段很有名的故事,讲的是孟尝君。孟尝君是田婴的儿子,也是齐国的一个贵族、宰相。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他有个小老婆,也就是妾,生了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孟尝君,名字叫田文。这个孩子是五月五日生的,出生后田婴就对他的小老婆说,“勿举也”,不要把他养大,意思是把他弄死算了。但是他的妈妈不舍得,就偷偷地把他养大了。养大以后,他的妈想要认祖归宗,通过自己的兄弟把这个孩子带到他的父亲田婴那里。田婴大怒,他说我不是叫你弄死他吗?你为什么养得这么大?孟尝君虽然年幼,也是很有才能的,他就磕头,一边磕头一边劝说父亲。田婴说,五月生的孩子啊,如果长到跟门一样高,这样是不利于父母的,就很危险,是要杀父母的。孟尝君说,“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挑战他的父亲,一个人是由天决定命运呢,还是由门来决定命运?田婴说不出话。孟尝君又说,如果一定是受命于天,那么你也没什么好担忧的,天要我怎么样就怎么样;如果说受命于门的话,那么你把门抬高就可以了,我长不到这么高,不会杀你的,你不要紧张。最后他的父亲就说:“子休矣”,你算了吧。我就不杀你了。孟尝君就留下来,后来做了四十年的宰相,而且是善始善终。孟尝君的生平就说明了,五月五日不吉利的说法是一种迷信。
跟端午相关的有三大名人,我们不要只知道屈原。其实比屈原早的有伍子胥,还有一个曹娥,是个孝女。伍子胥、屈原、曹娥,按照年代排序应该这么排。
流传的民间习俗
我们来概括一下的话,大概是这样一些:第一个是挂钟馗像,为了驱鬼;第二个是挂菖蒲、艾草;第三个是薰苍术、白芷;还有就是佩香囊、赛龙舟、荡秋千,给小孩子涂雄黄,喝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
赛龙舟
这些是现在一般的习俗,我再介绍几样大家不大知道的习俗。第一个就是“躲端午”,这什么意思呢?就是五月五日,诸事多需避忌,因而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也就是结婚以后的女孩子,端午那天要回娘家。这个习俗形成比较早,宋朝就开始了,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这个“迎妇”,就是父母要把你女儿接回家去。《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
第二个是“端午雨”。古代说端午节下雨是不吉利的。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俗在宋代已经存在。《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晴,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五月五日,如果晴天的话大家就会把家里的中药材拿出来晒,“岁无灾”,所以今年还是很吉利。晴呢是人晒药,雨呢是鬼曝药,鬼也要晒药,则“人多病”,人类容易生病。
第三个是“吃五黄”。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是指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这五样东西。
三大要义
我曾在报纸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谈到了端午节,认为端午节有三大要义,一个就是卫生,一个就是爱国,一个就是孝道。
端午节的第一要义是卫生。端午作为节日,起源很早,《礼记》认为,端午节应该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可见从周代开始,此日即为不洁不吉之日,既不干净又不吉利的节日。为什么说它是不洁不吉呢?原因就是“五毒并出”。到底哪五毒,有各种说法。但是五毒通常的说法就是以下五个:一个是蛇,特别是青蛇,以及蝎、蜈蚣、蜘蛛、蟾蜍。
端午节形成的时间早于屈原,所以说,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的说法是不可靠的。相反,很有可能是屈原选择了这样一个不洁不吉之日自杀。自杀不能挑好日子,在好日子自杀总是不大协调,总得挑个恶日去自杀。屈原很可能也是这样。
吃粽子实际上跟屈原也没有关系,也是早于屈原。最早的粽子大家应该知道是用乌龟的肉做的,是龟肉粽。这是有记载的,《风俗通义》讲了粽子的起源及其含义:“先节一日”,就是端午节的前一天,“以菰叶”,就是茭白的叶子,“裹粘米栗枣,以灰汁煮,令熟。节日又煮肥龟,令极熟”,煮烂,然后加各种调味品。那么叫做什么呢?叫“葅龟粘米”。“葅龟粘米”就是粽子的第一个称呼,是粽子最早的名字,后来也叫粽子、角黍。这种早期的“龟肉粽”是含有健康的意思的,龟寿,龟令寿。
粽子
古人把端午定为不洁之日,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端午前后,气候潮湿炎热,百虫迅速生长,于是毒气上升,疫病流行。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的过程中,发现悬挂菖蒲、喝饮雄黄、佩戴香囊能够驱邪解毒,于是成为端午的重要内容,其中有医学的道理在。所以我曾经提出过一个主张,建议大家在端午那天不要去旅游,就在家里好好地搞大扫除,形成全国范围的大扫除,把端午节过成“卫生节”,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端午节的第二要义就是爱国。说到端午,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屈原,赛龙舟是为了屈原,吃粽子也是为了屈原。尽管作为历史,这些说法并不可靠,但是人们还是愿意这么说。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现象,为什么?说明一位爱国者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超时代的。大家都喜欢屈原,而且屈原的地位至高无上。1952年,屈原成为中国第一个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名人的人——李白、杜甫都没有。从文化上讲,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高峰很多,苏东坡是高峰,曹雪芹是高峰,但是顶峰有几个?——高峰和顶峰不一样。我们说文化顶峰有三座:屈原、司马迁、杜甫,也就是屈赋、迁文、杜诗。所以我们说屈原很伟大。那么,屈原伟大在哪里?不单单是他的《离骚》,不单单是他的《楚辞》,还有浸透在里面的爱国精神。
第三个是孝道。与端午节有关的古人除了屈原,还有两位,伍子胥和曹娥。伍子胥这个人比较复杂,我们就不说了,重要的是曹娥,她是一位孝女。她的事迹感天动地,我们看《曹娥碑》讲到什么呢?孝女曹娥,出生地是浙江上虞,她的祖先跟周王是同姓同祖。她的父亲原来是个巫祝——巫祝就是男的,女的叫巫婆。在汉安二年的五月五日去迎接江神伍子胥的时候,曹娥的父亲掉到水里去了,一直找不到他的尸体。当时曹娥只有十四岁,她就整天在江边哭,叫她父亲的名字。到了第十七天,看到父亲没有希望回来了,她就投江而死。又过了五天,她居然抱着她父亲的尸体一起浮上来。自宋代以来,历代政府对曹娥都曾大事褒扬。但是,现在学术界有一位民俗学家却说,十四岁的曹娥还是未成年人,虽然孝心可嘉,但投江的行为不值得提倡。其实,他是把故事中“孝”的精神给忽略掉了。我们要倡导的是行为背后的孝道精神。褒扬曹娥,并不是提倡你去投江,但是孝道精神应该记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