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5月18日,记者从祁连山生态科研高地建设研讨会获悉,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研成果丰硕,截至目前,建成祁连山国家公园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西北地区首个森林生态系统动态监测大样地等。其中,祁连山国家公园大数据中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展以来,将“生态科研高地”建设摆在关键位置,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水土气生全要素全时段监测体系。目前,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达到8000平方公里,实现了对水土气生等各项生态指标的实时监测和数据的高效稳定传输,在全省乃至全国生态保护领域信息化建设中发挥引领示范性作用。截至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获批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并建成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生态科普馆等。同时,挂牌成立祁连山国家公园首批专家工作室,积极吸纳各相关领域内13名专家学者在祁连山国家公园扎根,为国家公园生态科研高地建设夯基垒台。

随着知名度的提高,祁连山国家公园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先后与中科院、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22家科研机构的34支科研团队建立合作关系。在各方科研力量强有力的支持下,祁连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新突破,“五只雪豹”“五只荒漠猫”“六只兔狲”“五只猞猁”同框的世界罕见画面先后亮相,使祁连山成为“四猫”(雪豹、荒漠猫、兔狲、猞猁)最佳生存地。记录到在我国西部近30年没有影像记录的豺种群活动画面;记录到黑颈鹤195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发现昆虫新种14种、中国新记录10种、青海省新记录228种;祁连山鸟类新记录9种。

以祁连山国家公园国家长期科研基地为中心,建立涵盖各类生态系统的综合观测网络,率先建立我国西部第一个以生物多样性科学综合研究平台为主要功能的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首次对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源头的水资源和水生态全范围、全系统的全面体检,为青藏高原水生态环境健康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示范经验;在全国率先为4只雪豹、10只荒漠猫、38只黑颈鹤个体开展追踪监测,填补了我国在雪豹、荒漠猫活动范围、迁徙路线等方面的研究空白,为大型食肉动物共存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揭示祁连山国家公园黑颈鹤迁徙路线、繁殖策略等科学规律,物种专项调查涵盖园内12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科学研究实现新突破,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西宁、海北、海西等地先后设立13所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学校,打造5处自然教育特色管护站,积极发挥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大数据中心、展陈中心等设施平台作用,建设了生态科普馆等一批自然教育设施,全力搭建“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管理规范”的自然教育平台。

(记者:赵俊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