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奇茹

今年3月,美国行业研究机构Zeta Alpha发布的一项排名,令不少国内人工智能(AI)从业者倍感振奋——全球引用次数前一百名的人工智能论文中,仅次于国际人工智能界“当红明星”OpenAI,力压谷歌位列榜眼的,是来自中国北京的旷视科技,一家由三位清华“姚班”学子创立的独角兽企业。


(资料图)

早在人工智能风起潮涌之前,他们就踏上了将人工智能技术从实验室送入现实生活的征程,一路披荆斩棘,终于让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站上了世界级赛道。

学霸少年“集结号”

在哪里,能在中国一次见到最多的奥赛金牌得主?答案或许是——海淀区金隅智造工场,旷视科技的研究院。500名研究人员里,有30余位前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和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得主。

研究院的领头人叫印奇。2006年,18岁的少年印奇考入清华大学,入校后又被选拔进入“姚班”。

印奇

“半国英才聚清华,清华半英在姚班”——赢得外界如此赞誉的“姚班”,全名为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由美国图灵奖得主、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院士创办。

“世界一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就要去探索全球科技最前沿的问题。”在“姚班”的课堂上,印奇埋下了孜孜追求前沿科技的人生志向,也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唐文斌和杨沐。

彼时,技术变革正在大洋彼岸以“星星之火”带动“燎原之势”。扎克伯格创建的Facebook(脸书)改变了全球的传统社交模式,乔布斯带领的Apple(苹果)推出了划时代的电子产品iPhone。

变革即机遇。2011年,三位清华“学霸”联合创立了旷视科技,成为中国最早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但AI无比诱人的技术愿景,却无法直接将未来拉至眼前。热血澎湃的少年极客们刚闯进社会,就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中国哪有技术创业公司?”一位投资人对印奇和唐文斌撂下一句话,语气不容置喙。

投资人的刻板印象,是十多年前中国科技创业者都曾面临过的。那时,资本对创业项目的热切目光,大都集中在能够一夜爆红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上。技术创业成功的先例寥寥,至于人工智能,更是鲜有人关心。

尽管如此,几位青年对自己的判断坚信不疑——掌握了底层技术,就抱上了尽早会发光的“金砖”。

耐心穿越“死亡谷”

2016年3月,谷歌人工智能围棋软件AlphaGo(阿尔法围棋)大胜前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一夜之间,人工智能家喻户晓。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创业公司也突然变得炙手可热。2017年,旷视科技就获得4.6亿美元的C轮融资。

然而,成长的烦恼也随之而来——玩家多了,研发贵了,技术落地却不多。

印奇意识到,经历了早期的蜜月期后,产业正步入深水区。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应用,会在企业级市场率先成熟,人工智能初创企业越过“死亡之谷”的关键之役也将在这片“战场”上打响。攻坚企业级市场!

然而,相比于高爆发、高增长的消费级市场,企业级市场是一门“苦”生意。无论金融、安防还是供应链领域,每个行业都盘踞着深耕多年的巨头。对一群初出茅庐的青年极客来说,啃这样的“硬骨头”实在不易。

但到真正与用户沟通时,团队才发现这些无论从技术指标还是外形都足够炫酷的产品,并不符合需求。某一行业客户要求功耗在3瓦以内,而他们的智能摄像头功耗近18瓦。一台设备上万元的成本,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更是难以被接受。

“揣着锤子找钉子。”这样的经历,是不少技术起家的公司都曾走过的弯路。在技术创业的长征途中,从来没有捷径,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走下去。

到离需求最近的一线去——

站在零下10℃、两万平方米的电商平台仓库里,唐文斌与印奇发现,任何空调、暖气在这里都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在这种环境下来回折返的拣货团队,一天下来所有人加起来的步行总距离能到三四十公里。有没有办法提高仓储物流的效率?此后,在这间大型仓库,旷视与合作伙伴的500多台三种类型的机器人上岗,协同工作,提升了40%的人员效率。

到对技术需求最紧迫的“战场”去——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印奇挂帅的应急项目组在大年初一紧急成立,100多人加入人工智能测温方案的研发。10天后,旷视明骥AI智能测温系统正式交付试运行,应用到北京各大地铁、超市、医院等场景。

如今,在百余座国内城市、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旷视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正时刻为城市运行发挥智慧力量;各大企业的智慧仓库里,车身小巧、标准载重可达到1500千克的旷视智能托盘四向车已上阵;全球数亿台智能手机用上了旷视的设备解锁和计算摄影解决方案……

12年前的少年极客们“用人工智能造福大众”的技术愿景,已在田间地头、工厂、矿山、学校、社区等落地开花。

拥抱硬科技创业浪潮

一个钢筋铁甲的机器人,在与人类长期接触的过程中逐渐习得了人类的动作、语言、创意甚至情感,最终被人类认可,融入人类社会——1999年上映的科幻片《机器管家》,向人们展示出机器人与人类共存的未来生活,片中智慧又温情的机器人,如今正加速走进现实。

印奇感慨:“技术变革一定会滚滚向前,无论你加入还是不加入。如果在核心技术上无法引领,中国的AI企业就会在全球竞争中逐渐失去自己的位置。”

在技术探索的道路上,他与旷视并不孤独。

2014年,大学时曾在号称“计算机界奥林匹克大赛”的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得世界冠军的戴文渊,与导师杨强教授成立第四范式;2016年,与印奇同样毕业于“姚班”、因超群编程能力而被清华学子称为“楼教主”的楼天城与彭军成立自动驾驶公司小马智行;同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两兄弟陈天石、陈云霁创办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寒武纪。

印奇、陈天石、楼天城、戴文渊……在北京,新生代创业者和企业家崭露头角,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硬科技浪潮,也以北京为圆心向全国席卷。目前,聚集了全国近三成人工智能企业的北京,已成为名副其实的“AI第一城”。

硬科技的创新螺旋所触及的不止于人工智能。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观察到,在新材料、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精准医疗等高科技与前沿技术领域,技术创业者大量涌现,一批具有极高技术竞争力与广泛市场应用前景的创业企业强势崛起。在探寻科技前沿奥秘的道路上,新生代创业者将有越来越多的同行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