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前,舞蹈《千手观音》惊艳了华人世界,邰丽华等21位聋人舞者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今年4月21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携新作《梦的守望》亮相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展现了他们在艺术创作上的新突破、新尝试。《梦的守望》是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该剧以盲人萨克斯演员王琦的亲身经历为蓝本,讲述了一名意外失明的少年在家人、朋友的倾心陪伴下,在艺术梦想的指引下,一步步寻找自我、成就价值、挑战黑暗的心路历程。一位观众在微博写下剧评:“导演没有刻意煽情,只是在用艺术叙述故事,我的心全程湿漉漉的。”


【资料图】

在现代舞基础上,《梦的守望》融合众多跨界元素,比如乐手现场演奏、舞台装置、戏剧表演等。“对舞者来说,我们要勇敢尝试不同的舞种。《千手观音》是中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体现,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用自己民族的方式去演绎传统文化。在《梦的守望》中,我们的演员第一次尝试现代舞,突破身体的局限。”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聋人舞蹈家邰丽华担任该剧艺术总监。她表示:“在当下的中国,文化走进了残疾人的精神世界。热爱文艺的残疾人越来越多,他们不仅能享受艺术的美,还能通过舞台展示自己的魅力,提升自身的价值,让所有人都看到那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聋人孩子的内心干净、细腻且丰富

“《千手观音》具有规律性的节奏,讲求动作的整齐划一;《梦的守望》没有固定节奏,而是根据音乐韵律去完成身体表现,这是对聋人演员最大的挑战。”邰丽华告诉记者,刚开始创排这部作品时,大家心里都比较忐忑。“以前排练《千手观音》时,老师完完整整教好一组动作,演员们专注于模仿学跳;现在创作《梦的守望》,导演告诉演员们要自己观察、研究。许多演员们对现代舞是零基础,这种转变会让他们迷茫,甚至处在崩溃边缘。”邰丽华常常看到,有的演员对着镜子或拿着道具细心琢磨、摸索。以无比的耐心不断打磨,他们终于进入了角色。

在《梦的守望》中,聋人舞者粱源钢、汪佳伟分别饰演“大王琦”和“小王琦”,这是他们第一次尝试在舞台上扮演盲人。“舞台是一个造梦的地方,没有任何门槛,不论是听障还是视障,只是表现手法不同。”该剧编导、青年编舞家龚兴兴认为:“聋人孩子的内心干净、细腻且丰富,他们没有过多的修饰,更多层面是真实的表达情感。”

据邰丽华介绍,为了准确呈现真实的盲态,两位演员在排练中蒙上眼罩,以触摸的方式感知周遭世界,将擦着地往前蹭的步态融入舞蹈。“他们本身就听不到音乐,再把眼睛蒙住,这是非常难受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跳着跳着就特别想把布摘掉。”邰丽华说。

听不见音乐,聋人演员如何形成舞台上特殊的默契?“主创团队和演员们一起琢磨出各种小窍门,来达到最好的舞台呈现。”邰丽华透露,在《梦的守望》尾声处,有一段集体奔跑的戏。粱源钢饰演的“大王琦”站在人群中间,用双臂左右晃动来充当“节拍器”,其他人由此找准自己的节奏。“因为手势老师在台下毕竟有一定的距离,对于演员们来说,在身旁寻找参照物是最方便的方法。”

“在他们的以往训练中,节奏的精准和方位的一致也许是最为擅长的。就如众所周知的经典作品《千手观音》,演员们从空间构图和身体节奏可以完成得淋漓尽致。”龚兴兴坦言,在《梦的守望》里,演员们要在60分钟内不停切换位置,打破了常规的审美节奏。“持续性高度集中,这对他们确实是一种考验,对我来说更是从未经历过的创作方式。但我相信,舞蹈从来都不是用节奏来找齐,他们可以通过动作的编织、演员的气息、发力的主被动关系互相搭建,找寻他们最为默契的方式来体现。”

团队凝聚力散发出越来越强的气场

《梦的守望》的创排始于2022年盛夏,在长达数个月的排练中,龚兴兴认识了一群可爱的舞者。“真诚、可爱、乐观积极。他们加班加点排练,从不埋怨也不抱怨。”

粱源钢每次练solo,膝盖和腰的后背都会被磨烂,排练的这段时间,伤处好了烂,烂了好,反反复复。汪佳伟年龄小,身体控制力和刻画人物的能力没有那么成熟,但他每天坚持观察思考琢磨,人日渐消瘦下去,状态渐渐就来了。“其他演员给我很强的一股劲,就算他们没有跳主要角色,但却付出一样的努力,没半点含糊。团队凝聚力在每一位演员身上散发出越来越强的气场。”龚兴兴说。

在舞台上,16位身具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的舞蹈演员互相配合完成演出,深深打动了现场所有观众。为了这一刻,主创团队和演员付出了远超常人的努力。“找到每一位演员的特点,最大限度施展个体的独特性,也许是现代舞最大的魅力之一。”龚兴兴透露,导演通过大量描述让演员知道准备做什么、方向是什么,然后通过在动作编排上合理地处理时间、空间、力量来饱满人物的情绪。

“如果要完成同一节奏的处理,就要首先统一演员们的心理节奏,达到心理节奏的一致性,再去做小节奏的切分。在手语老师的精准指挥下,让他们从节奏记忆转变到身体记忆。”龚兴兴介绍说:“有时,我们可以不用数节奏,而是通过指定动作,给予演员信号。比如有的段落,我们选择的音乐完全是环境音,营造一种氛围感。导演给予演员准确的关键词,引导他们在现有的人物动作关系里,身体可以自由发挥,准确快速的抓住效果。在这个基础上,捕捉细节,慢慢完善,最终确定下来。”

与“耳朵”和“舞台”有着特殊羁绊

邰丽华的“邰”,似乎与“耳朵”和“舞台”有着特殊羁绊。“最初,十几个喜爱艺术、热爱舞蹈的残疾人聚集到一起,才有了这支艺术团,到现在已经有30多年历史。”47岁的邰丽华回忆说。她5岁学舞蹈,15岁成为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领舞。2005年,由邰丽华领舞的舞蹈作品《千手观音》登上央视春晚舞台,那一年她29岁。基于彩塑观音像和石窟壁画创作的舞蹈语言,以特殊的艺术形式刷新了中国人的审美体验。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诞生于1987年,2002年成为专业艺术团体,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残疾人艺术院团。艺术团承载着残疾人的艺术梦想,创作了音乐舞蹈诗《我的梦》、聋人舞蹈《千手观音》、盲人舞蹈《去看春天》、肢残人舞蹈《生命之翼》等经典作品。“他们的作品对社会来说是一剂良药,治愈了大家残缺的那部分。”在龚兴兴看来,这些作品大多与梦、希望、美好向上有关,用积极乐观坚韧的方式,呈现出艺术团求真向善尚美的精神状态。“也许我们的生活每天都遭遇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但还有这么一群可爱的人,纯粹地做着一件事,这本身就是一种鼓励。”

近年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基层开展公益演出,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邰丽华几乎淡出了公众的视野,她坦承:“我现在一心一意想着带好团队,艺术团有100多位演员,还有附属学校的40多个孩子,以及分布在不同梯队的演员们。”为了让残疾儿童更好接受康复和教育,邰丽华推动建设了一所培养特殊艺术人才的学校——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附属学校。这里为孩子们设置了专业和文化两个部分的教学体系,凡是普通学校有的课程,残疾孩子一样能学到。“希望能为他们提供更好的艺术和教育平台,让他们的人生更加顺畅。”

如今,看到年轻演员们练舞,邰丽华仍会不由自主停下脚步静静地看,一边慨叹“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一边畅想“如果有机会再跳一曲”。“毕竟,我的心属于舞台!”

作者:宣晶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内容